今天騎著鐵馬逛到億載金城,
身為台南人,
這個古蹟是從小逛到大的,
不過這幾年都有在改善內部設施,
進而吸引外地觀光客入內參觀..
二鯤鯓砲臺,或作二鯤鯓礮臺,舊稱安平大砲臺,現在一般俗稱為億載金城,是一座清朝時建立的砲臺。
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,為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。
在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日軍侵入今臺灣屏東縣一帶,引發了牡丹社事件。
而清廷知道日軍犯臺後,遂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(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)身份來臺處理此事。
這段時間裡,沈葆楨在臺灣規畫並進行了許多事宜,而興建二鯤鯓砲臺便是其中的一件。
當時沈葆楨聘請了原在馬尾造船廠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(M. Berthault)及魯富設計砲臺,而帛爾陀在設計時則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。
該工程從同治十三年(1874年)九月開始動工,直到光緒二年(1876年)八月才完工,而光緒年間亦有再加以修建。
而在這之後二鯤鯓砲臺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年(1895年)劉永福抗日時,都曾對敵砲擊而發揮了其防禦外敵的功能。
而在日治時期,由於日本人在統治初期並未予以維護,故二鯤鯓砲臺便一片荒蕪。
而在日俄戰爭期間,日本政府把一些億載金城的大砲賣出去,以補償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,現僅留後膛小砲一座為當時古物。
除此之外,由於兵器的進步以及軍事理論的改變,億載金城遂就此失去了其戰爭價值。
不過後來日本人將其列為府城名勝,遂又予以整修,並將原本進入砲臺的木橋改為飾以洗石子的鋼筋混泥土橋。
二次大戰後,由於二鯤鯓砲臺地處荒郊,又有違建戶進入其中居住,以致砲臺情況更為糟糕。
直到民國六十四年(1975年),正好是其建成一百週年的時候,臺南市政府大規模整建,並仿製當年大砲、小砲,大致恢復了昔日氣派。
而八十八年(1999年)時又再次進行修復,而後重新開放。另外在最後一次整修時挖出了部分原埋藏於地底之下的遺跡,以玻璃罩保護著以供人參觀。
[節錄至維基百科]
億載金城又名二鯤鯓砲臺
鯤鯓或鯤身為臺江內海中的沙洲與其地名,絕大部分位於今日的臺南市:
一鯤鯓為灰窯尾,而今日安平古聚落則位於上鯤鯓,兩者合併為安平全島。
而二鯤鯓為今天安平國中到億載金城一帶;
三鯤鯓在現今億載金城南邊對岸處,安平新港之北,已與漁光島相連為一島嶼;
四鯤鯓就是現在的下鯤鯓,今天也單稱「鯤鯓」;
五鯤鯓為現在臺南市的喜樹地區,而六鯤鯓則為現在的灣裡,
七鯤鯓則是現在的高雄市茄萣區白沙崙。
(由於文獻不足,也有一說六鯤鯓是現在的喜樹、七鯤鯓是現在的灣裡)
而在北門區則有南鯤鯓,將軍區有青鯤鯓。
鯤鯓原作鯤身,指圍繞著潟湖、內海仔外的沙洲,即濱外沙洲。
也可略稱為沙汕地形,或簡稱汕。
在台灣,由於西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沙洲與潟湖地形,自古以來在當地(尤其台南市海濱)便出現許多以「鯤鯓」為名的地名。
在字義上,鯤為鯨魚,鯓為鯨魚隆起的背部,鯤鯓乃是比喻沙洲在海上遠觀有如鯨魚背部的意思。
台灣因外型及面積廣大,亦有鯤島之稱。
《莊子·逍遙遊》描述鯤曰:「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,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化而為鳥,其名大鵬,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。」
[節錄至維基百科]
台電設置的"愛在億載"裝置藝術
這個是很多人都會拍的角度
光緒元年沈葆楨提字
紅磚打造的拱門
城門背後
一樣是光緒元年沈葆楨提字"萬流砥柱"
園區內的導覽圖
大砲砲門遺跡
城外的護城河
20磅後膛小砲,此為當年所遗
還有樘線的痕跡
西北方稜堡,"四隅凸出"為稜堡式砲臺之基本型態
大砲砲座
西南方稜堡
彈藥庫殘跡
每個週六&週日,到整點都有火砲秀
沈葆楨銅像
沈葆楨(1820年-1879年),字翰宇,又字幼丹。
福建省侯官縣(今福州市區)人,晚清重臣,諡文肅。
沈葆禎是「同治中興」時洋務運動的重臣之一,先後曾任總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,對臺灣近代史也有重要影響。
沈葆禎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則徐的次女。
[節錄至維基百科]
兵房&小砲用彈藥庫遺跡
東南方之稜堡
億載金城
電話:06-2951504
地址:臺南市安平區光州路三號
開放時間:上午08:30至下午5:30止。清明、端午、春節前三天公休。
入園費用:
全票:50元,適用於一般民眾 半票:25元,適用於學生、軍警消人員、65歲以上長者或公立機關志工。
八折票:40元,適用30人以上團體、於全國公教員工、私立學校教師及因公撫卹之遺族。
免費:台南市市民、七十歲以上者、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與隨同一人、幼稚園以下之兒童、於台南市服務之軍公教人員、於本市就讀學生。
※ 以上優惠票請於購票時請出示相關證件。